和君十届黑龙江班第七次大课优秀作业评选

请投出你喜欢的优秀作业!  第一篇《企业文化与基业长青》      在这堂文化课程的浸润和熏陶之中,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陷入思考:个人、领导者、企业……这一切的运行终极法则是什么?这节课给我们提出了更深更广的思路去琢磨,用超越的思维,升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还原场域,回归道法自然。      对于个人来讲,一个人的使命和意义是什么?如何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我想,应用“FLOW”理论能更好的阐释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能够把生命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一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物我两忘、行云流水的状态中,犹如进入了稻盛和夫所说的“智慧的天堂”的境界时,谁能不慨叹这种活法所带来的生命终极体验呢?而要实现这种状态,需要自我和外在条件的激励下达到,对自我来说就是唯“心”而已,心非脑,而是一种德合天道,与时空融为一体的美妙状态。当一个人忘我投入到工作中,将心注入,与工作融为一体,便有可能调动超越一切思考力量的、本能和无意识的力量,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        对于领导者或企业家来讲,个人的素质尤为重要了,因为这不仅关乎企业家本人的发展,更关乎企业能否长久经营。诚然,对于领导者来讲,领导力极其重要,因为领导力是一种能够贯彻人心的场力,是让人心甘情愿追随的影响力。领导力的对象是大家,而非个人,因此在面对企业的发展时,发展战略的优先次序应讲究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首先是管理好自己,其次还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员工及其家庭谋福祉的没有经营者私心的大义名分,这两项做好后,一个企业才有底气和韧力去改变周围的社会甚至是世界。在当今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基业长青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家应将目光转向寻求系统解和杠杆解,而非症状解。企业的杠杆解是什么?就是撬动人力资本,做到人才的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企业应该选足够优秀的人,给足激励,让员工不仅仅是付出劳动时间,而是付出心,将心注入。只有俘获人心的企业才是真正团结的组织,组织的原动力即来自于组织成员贡献的意愿和能力。最后讲到天道,即是一种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德合人心价值理念,无论时代怎么变,这种理念的感召力是历久弥新的,也正是它推动着一个优秀的,伟大的企业稳步前进,屹立不倒。就像本田精神,惠普之道,京瓷文化一样熠熠生辉,这些企业的成功而非生产方式的成功,而是理念的成功,唯有此,才能在实现企业愿景的道路上毅然选择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道路,而非一味追求利益。唯有人本、公义和普世价值的文化才能造就事业的生生不息与基业长青。  第二篇企业文化与基业长青学习作业       首先说一下听解老师课的感受。在解老师的课上让人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跟先生讲课方式完全不一样,不过,听解老师的课同样的让人感觉舒服。解老师讲课,让人感觉有一种儒雅的感觉,很有内涵很有学识的感觉。在上课的时候,整堂课感觉行云流水,没有一点多余的信息,整堂课完全是围绕着课的主题在进行。举例中,能够旁征博引,让人听了感觉很舒畅。       一个企业的管理,与管理者密不可分。而管理者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公司或者企业每一名员工所拥有的最大限度的能量呢?如何让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有最大程度的满足感而不至于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而有所失望呢?       课程中提到一个名词:心流(Flow)。可以简单的认为心流就是一个人能力与所做工作挑战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能力范围之内,最大程度的给予相应的挑战,那么就能够相应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最大程度的带给公司或者企业以最大程度的利益。相应的,如果一味考虑公司所要达到的任务,而忽略了自己公司员工真实地条件,过分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员工的能力,一方面,员工并不能很好的或者根本就完不成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后续工作中,员工会相应带着情绪工作,这样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过高估计了任务的难度,而忽略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相应的能力与条件,带来的只有员工对相应工作的厌烦与不满。所以,公司或者企业一定要了解自己员工自身所拥有的条件与能力,还要对相应的工作作出合理的估计。合理的匹配才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实,现实社会中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像我们目前的研究生,在做相应的课题时,导师在安排相应的课题之前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与课题的难度进行相应 的估计,达到最佳的匹配。课 程中还举到一个例子就是幸福的方法。课程中所提到的幸福就是未来的意义感与现实的快乐感。当然广义的幸福的定义有很多,取决于你所考虑问题的侧重点。只有在有未来的意义感与现实的快乐感时,才会感觉到快乐,也就是心流。       在企业中,让每一名员工达到心流状态是一件相当难的事。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去引导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慢慢的品尝到心流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这种引导需要相应的刺激。刺激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外在激励相对容易实现,可内在激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      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组织往往是不稳定的、短命的,不能及时变革。甚至当下企业组织得越好,这种转变可能就越困难。     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常青,只有顺应天道,增强自我能力。环境在改变,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环境改变的企业。     很喜欢本田的故事,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又惺惺相惜,不禁让人为两人之间的友谊动容。   第三篇     这次大课与以往的略有不同,第一次由非先生的老师讲课,解老师温文儒雅,看似跟先生在气质上截然不同,但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跟先生相同的与风格底蕴。        课前秀中,flow理论使我印象深刻,解老师不仅将flow本身的理论讲解的很透彻,还跟东方的文化精神加以融汇讲解,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辞。佛教家及道教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这一理论使我工作学习时的好多困惑都有了解决思路,使我意识到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此达到flow状态:        1、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2、在挑战和技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对于挑战弱,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如果潜能大大高于表现机会,我们会乏味。恰好处在乏味和焦虑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悦。        3、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由于挑战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门心思。由于目标很明确,又能不断得到反馈,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4、摒除杂念。由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        5、不担心失败。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败。内在的原因是:涌流状态下,我们很清楚该干什么,而我们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战。        6、时空感被扭曲。一般会忘掉时间及自己所处的环境。        7、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况出现,我们就开始享受由此产生的这种体验。         进入正课后,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比较枯燥的话题,解老师基于flow讲述了一系列的案例与故事,使我听了后醍醐灌顶且全然不觉枯燥:         首先是本田宗一郎与藤泽武夫的创业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暗含企业的文化构建之道。           1、金钱固然重要,但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对于人生的意义,并不能以多少来衡量,关键是其中含有多少爱意与善念,同理对应于企业,工资并不是长久维持企业正常运作与做大做强的决定因素,要想使企业长青必是其他因素与金钱共同作用的结果。         2、表面上看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获得财富和成功,但仅仅对于物质的追求不能达到事业的高度,物质基础必不可少,真正更决定一个人事业高度的是信念与理念,是不是能达到天道合一的境界。               其次对稻盛和夫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一个在有生之年创立了两个世界500强的老者,使我打心底对他升起了敬佩之情。之前只是觉得他无法触及的存在,但通过这次的课程,并不是说稻盛和夫老先生是神仙,是圣人,我们就该像拜菩萨一样的崇拜他,而是有必要去探寻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他,对于企业文化的构建有什么秘诀。老先生最不缺的就是钱,大家也只是看到了他白手起家的励志经历,但能使一个人得到的回报是拥有“利他”之心,要有心怀天下之高度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在人们都急于找捷径的背景下,一个不将精力花在如何绞尽脑汁寻找捷径的人,一个甘于脚踏实地、付出坚韧不拔努力的人,更有可能笑到最后,笑的最好。但显然,比获得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抱着过于强烈的功利思想,否则就等于自备了绳索捆绑自己。只有放下心中那些对外界的贪念,不患得患失,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埋首手上的工作,每天进步一点点,才会在自己的持续努力下,过上真正有尊严、有安全感的生活。这不仅对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对个人的成长也有很深的启发。  第四篇           我是一个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了八年,政府工作了九年,今天有幸听到这样一堂课,方才醍醐灌顶般的对“企业文化”有了感觉,丰富了过去的认知,感恩和君课堂。最近一周一直在备课演讲作业,因为是要讲给身边几名刚刚创业的朋友及其员工,所以我希望这不仅仅是完成一次作业而已,我想透过我的课让他们都有所得,把和君这份爱传递下去,之前想讲组织一课,听了企业文化一课后,觉得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修炼身心是每个生而为人所要学习和思考的必修课,不妨讲这一课,故将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来作笔记,反复听课,竟忘记了作业一事,想必是我进入了Flow状态…….呵呵,昨晚“神会”般的无意识瞄手机一眼便看到了,天启般记起来了,真的太形象了,不知谁能理解领会我的这种感受?                课前秀:一、一个概念Flow。人的某种高峰体验,这样的体验在我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刻,真的是由“全神贯注,时光飞逝,物我两忘”到“聚精--会神,行云流水,有如神助”能想起的最近的这样时光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2008年考公务员,2013、2014年考一级建造师的时候,还有那一个个难眠夜晚中思索的自己,事过复盘时真的扪心自问过,那时候真的是自己所思所想所为吗?似乎不是,又真切的是。当后面讲到稻盛和夫先生说的那段话,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曾这样的想过“我认为,这个宇宙中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之为‘智慧的宝库’,那里隐藏着取之不尽的智慧,当我处于忘我的状态,一心不乱、全神贯注地投入研究开发的时候,当我为世人为社会开拓新事业的时候,我就无意中触及那宝库中睿智的一端,于是我就能开发出划时代的新产品,并且使事业获得意想不到的进展。”和君的课总是能和我的心灵感受对接上,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欣喜,原来我与伟大、优秀的人之间有那么个点如此相像。心中暗下决心,优秀的人就要让自己长时间大面积的处于Flow状态,为小家、为大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不仅如此,如果能让身边的朋友、同事、下属也能时常感知并达到这样的状态,有这样的高峰体验,那么是不是能量就更大了呢?                二、一则寓言。小狮子追尾巴的故事又可爱又引人深思,很多人的一生都没有长期的目标和方向,总是像小狮子最初一样,虽然不停歇却总是无所得。课中讲到第一象限即:既有未来的意义感又有当下的快乐感是每个人都想要达到的心理层次。在此我把外在激励、内在动机和双因素理论结论来谈一下,幸福感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我以一名工作职员角度为例,第一层次:心里不满意,工作只是苦巴巴的谋生的手段。(外在激励、内在动机都没有)第二层次:没有不满意,也没有满意,为了薪水不得不去工作。(只有外在动机)第三个层次: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薪水有保障并有学习成长。(有内在动机的一部分)第四层次:满意,薪水有保障并喜欢工作、有使命和责任并得到认可和尊重。(外在激励、内在动机都有)由此,对个人而言如何达到第四层次?选择有兴趣有成长性的工作,然后让自己具备拥有足够薪水的能力,能够长时间大面积达到Flow状态,得到认可尊重,随着时间推移有一种更远大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工作和生活就能体验到当下的快乐感和未来的意义感。对企业家而言,如何让员工达到第四层次?首先,自己能够处于满意状态,无私无我对事业有一种使命和责任,然后是选对的人上车,提供公平和谐的环境、让员工满意的薪资、更广阔的穹宇,许以追随者一个更好的未来。人生只有一次,每一天都是生命的唯一,如何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幸福感(当下和未来)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索。             三、超越的思维范式。四十不惑,随着年岁和经历更多的世事,认知从过去的非黑即白过渡到能够理解很多状态。真善美的嵌套关系让我又多了一种理解模式。尤努斯与格莱珉银行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尤努斯思维的超越,他认同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人类有自私的一面,事实也证明了它客观存在,但他同时看到并理解每个人都拥有无私的一面。无私的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每个人都想,不管我们表面看起来有多冷酷,内心里,我们都想要帮助别人,并从中得到快乐。我们想要拯救世界,想要改变世界,每一个人心中都深藏着这样的冲动,想要在这个星球上留下足迹:“我曾经来过。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我做了这样那样的事。”这是所有人心中所愿。如果拥有这样的思维底蕴,做为个人,你是不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多了更多的包容呢?做为企业家,你是不是能更全面更透视的看待企业现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呢?        理论篇:课中看似并不有像教课书一样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定义是什么?它的宏观微观释义是什么?如何确立正确的企业文化?但晶微之处,无所不在的渗透着如何将企业做到——基业长青!这也是和君课的魅力,说到这里,又是不由自主的感恩和君讲师们,感恩先生的理念……          一、不确定时代,企业靠什么走向未来?首先,通过寿命对比和共产党红色政权案例引出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一定是由一种价值理念做原点,透过本田案例,“三欢喜”原则让本田从本土的小企业走向国际化品牌,形象的告诉我们,企业的价值不在企业之内,而在企业之外;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合作促使本田从组织理性替代个人权威,完成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转变,使本田走向基业长青。从欧洲商业银行理念的确立到行业的确立案例,得出企业要有利益之上的追求,要有一种合乎天道的价值理念,才能够基业长青,不断走向未来。         二、通过《基业长青》作者跨行业长时间的追踪得出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点:保存核心的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教派般的文化、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刺激进步的有胆大包天的目标、永远积极进取的态度、择强汰弱的战略布局。由此引出企业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原点,企业的使命决定企业向下扎的有多深,愿景是蓝图,决定企业可以走多远,价值观是排序,决定企业如何走到未来。其中使命是中心,优秀的企业都是高瞻远瞩的,都有一个比利润更为高远的使命,当向这样更为高远和理想主义的目标去追求时,利润自然就成了副产品;优秀的人他的使命都是为由近及远的他人的。             案例篇:以人为本。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是由一个个优秀的人做出来的,如果人人都能够让自己经常处于Flow状态,获得幸福感,有超越的思维范式,像稻盛和夫一样,做到无私无我,将成功归因于智慧宝库的天启;将才能视为天赐,不据为己有,一心只为国家、为社会、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去努力,那么每一个创业家都会将企业做到基业长青。       总结:这是一堂精彩的个人修养课,它教会我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教会我如何思索自己的人生使命,愿景,教会我价值观的真正意义,虽然课程似乎没有教企业家们如何确立企业文化,但我相信透过这样一堂课,企业家们一定更知道企业的价值确立、如何确立,企业的使命、愿景重心在哪里,如何能让自己的企业走向基业长青。 第五篇      《企业文化与基业长青》大课,让我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从可有可无的认知层面提升到引领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层面。特别是大课中讲到的双因素理论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从事在扶贫一线,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群众满意度,这也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最“头痛”的大难题。      大课中讲到的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对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群众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7000万人口的脱贫任务,任务异常艰巨,困难可想而知。在此过程中,中央为各级政府划出了时间底线和任务底线,派出了40万人的扶贫队伍奋战在扶贫一线,我做为扶贫战线的一员身感肩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时间底线看,地方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空前一致,绝不含乎。从任务底线看,中央划出了“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但从帮扶措施看,地方政府部门还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层面,输血式扶贫还是主要手段,没能从造血式扶贫层面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大课中讲到了的双因素理论,为精准扶贫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我认为,应跳出扶贫工作看扶贫任务,从组织、产业维度看扶贫工作。     一是树立精准扶贫文化理念。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几十年积累的,如果单从扶贫看扶贫,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会打折扣,应把扶贫工作看作组织体之一,看清贫困与社会、贫困村与贫困户、贫困户与扶贫工作的关系的本质。贫困存在的理由?如何跨越不确定性脱贫?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动力?扶贫工作内的分工与协同效率?贫困户人心的共振与对抗?      审视这些命题,需要系统视角和【超越】能力:那就是超越扶贫工作,在保障贫困户吃穿不愁,提供医疗、教育、住户、饮水保障。同时还要把精准扶与扶志(智)结合起来,扶贫工作只有把追求贫困人群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是未来扶贫工作要达到满意度的终极目标,最后走向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天道,得合人心的价值理念。      二是树立产业扶贫思维理念。贫困问题根本原因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发展产业。精准扶贫也把产业扶贫列为重要内容。      如何发展产业,各级地方政府也使出了混身解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工作任务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产业思维理念,地方政府对产业扶贫未能结合本地实际,理清产业扶贫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还不能从产业产业链、农业供应链、农业生产服务业、农村特色加工业、“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整合农业资源,专项资金、扶贫资金还是主要融资手段,金融信贷、融资信贷、融资担保对产业扶贫推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还有待深化,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还很弱。在不确定时代,脱贫攻坚靠什么完成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超越扶贫任务本身,让贫困人群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和释放出来! 

和君十届黑龙江班第七次大课优秀作业评选

1题  |  0次引用

相关模板

换一换